细节看保险:主播卖保险,靠不靠谱?

时间:2019/10/2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房文彬

  “谁认识那个‘保险哥’?他连最基本的保险概念都说不清,为啥还能在短视频里指导大家买保险?”一位网友的留言道出了很多人的疑虑:主播们在短视频中销售的保险产品靠谱吗?

  这几年,随着大家“触媒”偏好的变化,保险销售势力也开始向短视频领域快速集结。

  目前来看,保险类短视频运营主体主要是保险自媒体、代理、经纪公司等。相对而言,保险公司更多持观望态度。

  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保险销售。在以抖音、快手、西瓜等为主的短视频平台,主播们高举普及保险知识的大旗,实则为了推销保险产品。消费者想投保其推荐的产品,往往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添加微信或拨打电话的方式进一步咨询保险产品及沟通保障方案,双方合意则促成线下交易。二是通过视频下方的“链接”,直接跳转至有保险销售资质的保险销售平台购买页面。

  据记者观察,保险短视频主播们主要的宣传内容一般为保险知识科普、产品测评、家庭风险解读及保障方案定制等,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引流销售保险产品的方式类似,话术大多打着省钱的旗号,内容实则良莠不齐。

  那么,消费者在这些自媒体平台上了解保险消息确定购买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规避哪些风险?

  据浙江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自媒体惯用的营销误导方法有三类,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时需提高警惕。

  饥饿营销类。即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在保险领域中,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炒停”,对此银保监会曾专门作过风险提示。

  夸大收益类。即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宣称“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实际上,保险产品并非理财产品,其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

  曲解条款类。即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令人欣慰的是,此事已引起监管部门重视。2019年4月2日,银保监会印发《2019年保险中介市场乱象整治工作方案》,禁止非持牌第三方网络平台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另外,抖音、微信、微博等这类第三方平台宣传或售卖保险产品也必须遵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

  监管制度不断深化、细化的同时,金融机构也需加速提高短视频营销竞争力,强化跨界意识,选拔培养靠谱的主播,为用户提供既专业又有亲和力的服务。行业、企业要立足长远发展,加大投入制作、传播一些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陷阱的小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