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治未痛之痛”——慕再常青为再保险业发展献策

时间:2019/11/8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于文哲

  在11月4日召开的首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上,慕尼黑再保险集团(以下简称“慕再”)大中华区总裁常青在行业交流环节围绕再保险在中国的市场定位、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向,阐述了他眼中的“再保险市场的中国逻辑”。

  开放度最高的金融行业

  常青开门见山地表示:“中国再保险业相对于其他金融保险细分行业来讲,开放程度是最高的。” 他以数据作为支撑:2018年外资再保公司总分出规模约占50%,其中,非寿险的分出规模占比超过50%。他认为这一现状的达成非常不易,整个行业应该对此珍惜。同时,他希望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再保险集团作为再保险主渠道的同时,这样的开放程度能够继续保持。

  再保险在中国的市场定位除了是“开放标杆”外,还是默默支持原保险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顶梁柱”。无论是2013年SK海力士无锡工厂火灾案还是2015年瑞海国际天津港爆炸案,再保险都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分散风险的作用,对两次事件的赔付额均占总额的70%以上。

  再保险赔付力度大,利润其实非常有限,再结合外资占比高的状况,常青认为再保险不适合像原保险一样过度竞争,中资与外资再保公司应呈现相对有序和平衡的竞争局面。这可能需要对再保险监管上有与原保险不同的考虑。

  向风险解决方案转型

  “在中国,监管要素很重要。因此,市场结构、监管趋向和客户痛点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商业模式。”常青认为,市场结构方面,目前国内整体的新经济体对保险业有非常深的介入。新经济体与传统保险不同的模式将对保险业产生影响,使其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谈到监管趋向,常青呼吁监管方对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的创新提供更多容忍度、容错度,引入“监管沙盒”机制来支持行业创新。

  说到客户痛点,常青表示,现在最重要的是“治未痛之痛”。目前,保险行业有三个层面的痛点:第一个层面是“显痛”,以车险为代表的明显的痛,再保险早已在研究如何解决这种痛。第二个层面是“隐痛”,包括健康险里的百万医疗险、特药险,虽然现在还处于如火如荼的阶段,但已隐隐作痛了。以百万医疗险为例,许多产品以“锚定竞品”模式定价,即简单的基于怎么和竞争对手竞争某种产品来定价,很容易引发该产品本身甚至整个市场区隔出现问题,带来后患,需要引起重视。第三个层面的“未痛”是还没有发生的痛,以网络保险这样的新兴险种为代表。业界对此类险种的风险累积状况还不熟悉,需要持续吸收经验。虽然这类险种目前在国内已有一些保单,但还未形成很大的市场,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发展点,全行业都应该开始着手与客户一起探讨如何应对此类风险。

  常青认为,总的来讲,中国再保险业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风险分担向风险咨询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再保险企业需要思考如何为客户做好支持,从单一的分散风险转为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创新靠自主 经验向外学

  常青表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在国际上被认为是对再保险业发展最重要的两大话题。

  “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过程当中需要保险业特别是再保险业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因为再保险业全球化的运营特征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的成熟解决方案,可以广泛支持政府部门、私人企业和个人。而经济真正做到可持续化,首先要能够应对各种风险。中国再保险业需要和政府部门、公司客户共同思考如何发挥再保险业作用,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创新方面,在常青看来,包括慕再在内的多数再保险业头部公司不断为创新投资,探索客户中心化、全世界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在创新上,特别是在保险业创新问题上,中国已经走得很前面了,甚至前面没有太多让我们学的东西,我们实际上要自己闯自己的路。”

  在前一日的陆家嘴全球再保险专家咨询会上,常青建议上海聚焦打造创新中心和数据中心来成为再保险行业中心。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再保险历史较短,因此可以向其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常青认为中国可以参考伦敦和新加坡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法律环境、税收制度和人才集聚。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