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的信任危机

时间:2019/12/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谭乐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近却有人曝光了有关滴水之恩的“玄机”。

  大病众筹平台水滴筹“扫楼式”引导患者发起筹款视频被曝光: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事实上,这并不是水滴筹第一次爆雷。此前,德云社一相声演员在水滴筹平台发起众筹事件,就曾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为什么水滴筹接连被曝光?为什么声称零服务费却能给推广人员提成?水滴筹如何盈利?水滴筹的失信,是否意味着众筹或互助平台的末路?

  水滴筹爆雷

  近期,梨视频一段卧底“水滴筹”视频被曝光。

  让人震惊的是,视频曝出这些顾问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顾问实行末位淘汰制,每个月最少得完成35单,否则被淘汰;筹款时,顾问们并未核实患者病情、经济情况等信息,甚至随意填写筹款金额,对后续捐款用途也缺乏有效监督。

  对此,网友纷纷直呼心寒。水滴筹对此事很快作了回应。11月30日下午,水滴筹公关团队发表声明称,视频报道中个别线下人员的违规现象,将在调查清楚后严惩。线下服务团队工作即刻全面暂停,彻查整顿。此外,水滴筹还表示,组建线下服务团队的起因是发现一些年纪偏大、互联网使用水平较低的患者陷入困境时,不知道如何通过水滴筹自救。

  漏洞并非偶然

  从水滴筹的声明来看,设立线下服务团队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滴筹的“漏洞”并非只此一次。早在今年5月,德云社相声演员吴某在水滴筹“诈捐”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发起人吴某众筹最高金额100万元,网友质疑其在北京有两套房、一辆车,也有医保。最终,发起人停止筹款。

  对此类现象,水滴筹表示:“限于目前个人家庭资产情况普遍缺乏合法有效的权威核实途径,平台采取覆盖筹款发起、传播、提现等环节的全流程动态审核,借助社交网络传播验证、第三方数据验证、大数据、舆情监控等技术和手段对筹款项目进行层层验证。”

  “水滴筹等众筹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对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意义。”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江军告诉本报记者,水滴筹等众筹平台确实解决了一些患者医疗费用困难,及时挽救了被帮助患者的生命。但江军同时指出,此次水滴筹事件也反映出,众筹这个新行业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在经营模式上需要结合大病众筹公益性的特点进行调整,避免由于背离公益目的伤及社会信任和公众的善意。

  从流量切入

  让人不解的是,宣称大病筹款零服务费的水滴筹,是怎么盈利的?为何能给顾问们每单最高150元提成?

  事实上,在水滴筹之前的轻松筹等一批筹款平台,都会有2%的手续费,但由于商业模式饱受争议,轻松筹于2017年5月宣布对个人大病求助实行零手续费。

  水滴筹也是如此。水滴筹隶属于水滴公司。成立于2016年4月的水滴公司,从互助起家,之后布局众筹;2017年5月正式进军保险业,拿下保险经纪牌照。水滴筹作为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公益、水滴保险商城(原“水滴保”)四条核心业务线之一,自成立之初,便开始大病筹款零服务费。这就意味着水滴公司需要寻找其他盈利途径,才能保证整体运营。

  保险是一条出路。2017年,水滴公司上线水滴保,企图通过保险业务来支撑整个平台的盈利及存续。发展保险业务,流量是一个关键。据《北京商报》报道,水滴公司此前通过水滴筹及水滴互助业务营造出良好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场景;同时,客户更加知晓风险保障的重要性,由此或会产生更多的潜在保险客户。相关报道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3年来,水滴公司业务快速发展,独立付费用户数已经超过2.5亿。

  依靠免费模式,水滴筹享受到了巨大的流量红利。今年3月27日,水滴公司宣布获得近5亿元B轮融资。今年6月12日,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宣布已完成超10亿元的C轮融资。不到3个月时间里,水滴公司获得的融资总额已经接近16亿元,创下今年以来互联网健康险与健康保障领域融资的最高纪录。

  众筹不等于保险

  水滴筹的失信,让人们面对大病风险时,不得不对众筹、互助、保险重新作出思考和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众筹、互助不等于保险。

  “保险是投保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等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江军表示,保险有着严格的监管机制,产品设计较为严谨,通过多年来的发展,保险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从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其有效分散风险,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江军介绍:“从大病众筹的模式来看,是为给特定的帮扶对象提供医疗费用,向公众募集资金,公众向特定帮扶对象进行捐赠。互助的模式是,在互助计划中,成员需要分摊互助金额,每个成员既可享受权利,同时也需履行义务,成员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网络互助门槛低、缴费低、发展速度快,甚至令部分保险公司有了危机感,但以网络互助来代替商业重疾险的做法并不明智。

  “周围的一些朋友原来加入互助平台的,现在不少退出来了。”一位业内律师告诉本报记者,社会上对于互助平台存在着质疑,觉得理赔难而且理赔机制缺乏规范。

  “众筹和互助尽管在国外已有了多年的发展经验,但在我国是近年才逐渐兴起的新兴模式。”江军认为,大病众筹和互助并不能取代也无法取代保险,但是基于这两种模式的特点,对于保险无法覆盖到的地方,它们是对保险的有效补充,也给大众在分摊风险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江军认为,水滴筹事件并不意味着大病众筹的模式会逐渐消失。应当看到,扶危济困作为美德,是应当继续其重要作用的,但如何对之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作为严肃的社会要求,需要给与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