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看保险如何有效提升社会韧性

时间:2020/3/2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周运涛
  2020年开年,我国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疫情期间,社会民众居家隔离,企业停工停产,单是春节假期期间全国的经济损失即超过万亿元,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短期重挫效应。在疫情的强大破坏力下,社会的韧性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社会韧性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社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制度安排,保险深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基于大数法则经营风险,提供保险保障和风险管理服务,与社会韧性管理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可以在提升社会韧性方面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此次疫情暴发后,保险行业积极响应银保监会政策号召,及时主动免费扩展保险责任,免费赠送保险保障,行业合计捐赠风险保额达到15.7万亿元,同时,积极推出开通绿色理赔通道、降低理赔门槛、提供远程服务、免费在线问诊、支持复工复产等有力举措,支持疫情一线,与社会各界共渡抗疫难关。整体来看,无论是在政府层面,或者企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保险能够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助力政府完善治理体系,支持企业实现持续经营,帮助个人开展健康管理,进而有效提升社会整体韧性,助推社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助力政府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此次疫情对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巨大挑战。将保险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框架,保险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为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助力公共卫生管理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治理理念,强调要充分调动市场化力量的积极性,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将保险纳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框架,进行顶层设计,能够有效利用市场的调节作用,以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推动建立更为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变以往“大事小事、前事后事国家一股兜”的不利局面。
  
  平滑财政支出。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财政对于因突发事件致病、致残人员的救治费用负兜底责任。尤其当遭遇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将给政府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在此次疫情中,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截至3月13日,全国各级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投入已达1169亿元,这给各级政府财政带来较大压力。通过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转移和保障作用,能够有效平滑政府财政支出,减小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给政府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助力财政平稳运行。
  
  提升管理效能。在传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国家制定统一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由各级政府进行落实,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管理,基本都是由政府人员进行推动落实,在重大、紧张的应急事件应对过程中,人员效能发挥面临巨大挑战。依托自身的网点优势和专业力量,保险能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个环节发挥自身独特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和释放政府人员的工作效能,以便其在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更好的统筹管理作用。
  
  降低风险暴露。利用先进的风险防控技术和风险管理工具,保险能够全流程参与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流程中,特别是利用自身在综合防灾减灾方面的优势,强化事前风险防范,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加强疫情应对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有效降低社会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风险暴露,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支持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最为紧迫的优先事项。在当前的风险社会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经营关注的重点,业务可持续发展计划(Business Continuity Planning)成为一项重要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路径,特别是在企业经历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预见的重大事件后,如何制定确保企业持续运营的保障计划和机制。
  
  此次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持续经营面临着巨大挑战。截至2018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是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根据工信部近日披露数据,截至3月2日,中小企业的复工率为45%左右,且企业规模越小,复工率越低,中小企业疫后持续经营形势严峻。一方面,在企业生产方面,此次疫情造成大面积中小企业停工停产,营业收入锐减,甚至降为零;另一方面,在企业现金流方面,中小企业本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资金使用成本高,负担重,同时,生产停滞期间,各项固定费用照旧支出,而又没有新的收入资金进行盘活,另外,由于疫情造成合同违约还可能导致大额违约赔偿。因此,现金流问题也许将成为压倒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众多中小企业可能因为现金流断裂而破产。在保障企业的可持续经营,特别是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方面,保险能够有效发挥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作用,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经营保驾护航。
  
  保险产品保障方面。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对于企业经营的严重冲击时,营业中断保险是保障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经营的有力手段。传统的营业中断保险又称“利润损失险”,是依附于物质财产损失保险的附加险种,且仅承保企业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企业经营中断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和营业中断期间仍需支付的费用。当前,企业风险意识和保险认知快速提升,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有效支撑,保险精算技术快速发展,营业中断保险作为独立主险的趋势愈发明显,且承保条件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扩展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更多领域,保障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且变为菜单模式,企业可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为企业的有序、持续经营提供全面保障,特别是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营韧性,建立企业灾后可持续经营机制。
  
  风险管理服务方面。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保险公司积极搭建综合风险管理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科学高效的风险防控和管理服务,特别是注重在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有效降低企业整体风险暴露,凸显风险管理价值。与此同时,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后,保险在提供相应的经济赔偿之外,还可为企业的灾后重建、快速复工提供有效支持。比如,依托创新技术,辅助企业开展疫情监控,搭建复工管理平台,进行风险管理服务培训指导,提供贸易通关支持,提供无接触式服务等,帮助企业缩短停工停产周期,加快复工进度,降低风险损失,有效缓解重大风险事件对于企业持续经营的冲击,提升企业经营韧性,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支持企业实现持续稳定经营。
  
  帮助个人开展科学健康管理
  
  近年来,保险行业大力推动深化改革与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推动线上化服务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此次疫情的发生,既是对保险行业近年来数字化转型成果的一次检验,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保险行业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线上化服务的决心。从此次疫情来看,保险行业的线上化服务取得不错成效,经受住了疫情考验。依托创新技术手段,保险在支持在线“双录”、远程审核、在线理赔、远程问诊、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疫情下的“无接触式保险服务”提供了实现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此次疫情或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管理和保险认知形成极为深远的影响。更加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管理方式,或许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基调。
  
  得益于在此次疫情中体现出的良好保障和服务作用,人们对于保险的认知将更加深刻,对于保险的认可度也将进一步提升。作为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在健康管理领域的重要性必将愈加凸显。2003年5月,“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健康险单月保费增速同比暴增309%,从侧面说明了疫情对于社会民众健康管理和保险理念的深入影响。当前,无论是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还是人们的健康管理和保险理念,以及保险行业的发展,都与2003年具有本质差异。疫情过后,保险在健康管理领域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值得期待。
  
  作为健康管理领域的风险经营者和商业健康医疗的买单者,保险能够有效整合健康领域的线上、线下和上游、下游资源,特别是通过积极借助可穿戴式设备、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科技手段,能够将社会民众的健康信息管理、远程监测、健康评估、在线问诊、绿色就医、健康干预、疾病管理、康复指导、保险保障等功能实现有效整合,实现个人健康管理的真正闭环管理,为社会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科学、完善、贴心的一站式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依托自身的专业、技术、网点和服务优势,保险深深植根于健康管理领域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效推动个人健康管理服务不断升级,积极助力个人健康管理实现动态化、实时化、智能化和科学化,不断提升社会民众的健康服务体验,改善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积极助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实现。
  
  类似此次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是对社会韧性的巨大考验,关系到社会未来的稳定发展。将保险机制引入政府治理、企业经营和个人健康管理,能够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确保企业持续稳定经营、保障个人健康提供有效支撑,能够有效对抗不确定性,稳定社会预期,提升社会韧性,推动社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