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疾新规看保险回归本源

时间:2020/11/17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许跃奇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健康越来越关注,相应激发了更多的健康险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健康险保费持续增长,重疾险保费已占健康险总保费近60%,充分反映了居民健康保障需求的爆发。市场的强烈需求倒逼供给侧改革,要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2020年11月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发布会上明确指出,《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重疾险旧规范)中的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加以修订和完善。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其实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较少的,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自我修复,主要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所以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重疾险发明之初,就是希望罹患重大疾病的人,能够不再承受由于经济拮据而导致失去安心治疗和康复的机会。换句话说,一个人不幸罹患重大疾病时,治疗及康复的过程,往往会导致在一定时期内工作能力下降,紧接着带来的就是收入降低甚至是终止。1983年,南非的心脏外科医师 Dr. Marius Barnard基于这一情况,发明了重大疾病保险,为被保险人提供患病后的经济保障,尽可能避免他因为收入下降或中断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重疾险自发明之初,就是希望来补偿病人劳动能力降低而带来的收入损失,所以重疾险又有“工作收入损失险”之称。那么,这就是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确定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某种疾病不会导致病人的劳动能力降低或丧失,那么就不符合重大疾病保险承保的范围,就不能纳入到产品中来。
  
  随着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旧规范中的某些疾病,已经与重疾险本源有所不符,甚至悖于这个根源。比如有的疾病已经导致病人劳动能力的降低,但并未能获得理赔,而有的疾病并未导致劳动能力的降低,反而获得了巨额理赔。因此,对于原来的定义调整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
  
  医学技术及实践进展带来的变化
  
  医学的根本理念是减少损伤,那么,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更是要求尽可能地降低治疗带来新的损伤。对于外科来说,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是基本的恪守原则。随着医学设备、技术发展,微创外科已风靡于世。胸腔镜、腹腔镜及介入收入的跨越式发展都是不忘医学初心现代体现。
  
  比如,对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原来的技术是通过正中开胸(锯开胸骨),完成手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微创左胸小切口的腔镜完成手术,对病人的创伤降低明显,但按照重疾险旧规范,病人却不能得到理赔。类似的还有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等。《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以下简称重疾险新规范)对此已经逐项进行修订。
  
  另一方面,比如,对于恶性肿瘤(俗称癌症)来说,由于居民健康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定期进行体检,十余年前,恶性肿瘤病人往往是在中晚期出现症状才到医院就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由于体检发现早期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较高,其中以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最为明显,罹患微小甲状腺癌,手术之后,10年生存率接近100%,基本上不会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没有损失,就不符合重疾险分担收入损失的理念。
  
  在重疾险新规范内,增加恶性肿瘤-轻症,实现对癌症进行分级、理赔,根据不同分期,对甲状腺癌进行分期理赔,更符合重疾险保障的本源。
  
  疾病发病率改变带来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现,疾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比如新规范增加了的严重克罗恩病、严重溃疡性结肠炎,此两种疾病为炎症性肠病,以20-30岁为高峰期,病情反复发作,病程往往数年到几十年,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内科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都不能根治,目前的治疗手段都是尽量缓解临床症状,减慢发展的速度,阻止病情恶化。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在十余年前相对较低,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此次纳入重疾险新规范,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增加保障的体现。
  
  总之,重疾险新规范符合回归保险本源,切实提升了消费者的权益,更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发展。
  
  (作者系影像科专家)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