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保险+期货”任重道远

时间:2021/1/1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作者:朱俊生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及猪肉消费国,但生猪产业深受“猪周期”困扰,亟须探索市场化的风险管理。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多地同时推出生猪“保险+期货”产品。生猪“保险+期货”有利于对冲生猪价格风险,但在运行中尚面临不少挑战,需要政府、保险业和期货业共同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保险+期货”有利于对冲生猪价格风险
  
  “保险+期货”试图应用价格保险来转移养殖户的生猪价格风险。养殖户向保险公司购买根据期货价格开发的价格保险产品,将价格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同时向期货公司或其风险子公司购买场外看跌期权,转移自身承担的价格风险。期货公司或其风险子公司对期权进行复制,通过商品交易所的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在期货市场的众多投资者中分散风险。这样,价格风险由养殖户转移到保险公司,再通过期货公司向期货市场转移。因此,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落地有利于对冲生猪价格风险,服务当地生猪产业稳健发展。另外,“保险+期货”可发挥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精算及风险管理的技术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不影响现货价格的市场形成,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硬约束及其透明度,并规避国际规则对农业直接补贴的限制,是对生猪价格风险进行市场化管理的积极探索。
  
  共同推动生猪“保险+期货”发展
  
  第一,发展生猪期货市场,为“保险+期货”发展夯实基础。 “保险+期货”运用期货价格来定价,需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且交易活跃。而生猪期货发展刚刚起步,价格发现机制作用需要培育,这将对定价的准确性提出挑战。另外,市场规模以及交易的活跃程度将影响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的容量,从而会制约生猪“保险+期货”的规模。因此,要充分发挥“保险+期货”优势,需要发达的生猪期货市场及其提供的良好价格发现机制。为此,除了积极发展国内生猪期货市场,还可以鼓励期货公司探索利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等国际生猪期货进行风险对冲。
  
  第二,发展场内期权,降低“保险+期货”的交易成本。在“保险+期货”中,保险公司通过看跌期权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公司或其风险管理子公司。目前只能利用场外期权进行期货交易,交易成本较高、流动性不足、交易形式单一、缺乏集中清算机制等,不利于降低保费水平与相关风险。因此,要发展场内期权,以降低期权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风险,从而可以降低保费水平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风险。
  
  第三,探索收入保险,实现从纯粹的价格保险到收入保险的超越。价格风险具有系统性,纯粹的价格保险面临系统性风险的挑战。生猪是大宗产品,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市场,其价格变动的风险具有系统性特征,对保险公司和期货公司或其风险管理子公司都是巨大的挑战,经营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发生系统性风险隐患。而收入保险同时承保产量和价格,二者本身具有相互对冲效应,从而更具可保性。国际经验也表明,收入保险是发达国家承保价格风险的主体产品形态。
  
  (作者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员)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