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金融的发展逻辑

时间:2022/7/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王志强 董积生 安俊 付强

  在“万物皆数”的数字经济时代,虽然金融、经济、社会形态的升级演化姿态万千,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仍可清晰看到其逻辑演进主线,信息成为链接、承载、表达一切经济社会形态的底层生产要素。进而言之,信息的底层是数据,数据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底层关键生产要素之一。因为底层,所以泛在,因为泛在,所以链接,因为链接,所以服务,这就是数字时代金融发展的底层机理和运行逻辑。数据演化为关键生产要素也符合马克思对生产力内涵的阐述。马克思提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因此,生产力包括两个重要的层面,一是创造财富的能力,二是在人类需求倒逼下的关键生产要素的动态演变。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明了关键生产要素的变化将会引发生产力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带来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比如: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创新导致了生产力的重大变化,即以物质资源为主要载体的工业生产能力向以数据信息为主要载体的智能创造能力转变。与之相应,数字技术创新引致的生产力突破也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即经济、金融等上层建筑及社会制度安排的变化调整。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金融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经阶段和必然结果,是中国金融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大判断和必然选择。我们选择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回归金融为民初心,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科技进步趋势,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要求,在关键历史节点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特色金融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早期金融相比,尽管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但因其发展的物质基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依托的科技手段不同,有着不一样的运行逻辑。过去由于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科技支撑不足,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得传统金融虽“有心”但实际“无力”普惠人民大众,只能走“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道路。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我国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经济、科技等综合实力得到极大提升,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使得中国金融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既“有心”又“有力”普惠人民大众,能够着眼“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展以普惠共享为核心的中国特色金融实践。
  
  经济是价值创造体系,金融是资源配置体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解决此问题首要的是优化配置经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探索实践表明,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中锤炼出来的,是在数字经济大潮中搏击生长出来的,它具备“创新性、科技性、泛在性、普惠性、可持续”等全新功能和作用,具有全新的运行逻辑,能够有效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险”等社会痛点和行业痼疾,有力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格局。
  
  以人民属性解决发展站位问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金融的人民属性,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和鲜明价值取向。中国特色金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担当企业公民责任、社会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地贴近社会、源于生活、聚焦问题,摒弃盈利唯一论、利润中心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人民属性是中国特色金融的根本属性,“人民本位”是其区别于一切“资本本位”传统金融的根本所在。
  
  以创新属性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金融业尤其如此。中国特色金融着力社会痛点难点领域,化解社会突出矛盾,高度注重“痛点的反面是通点”的反向创新思维,用金融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症结难题。比如科创企业具有较大不确定性,风险较高,中国特色金融通过投贷联动、创业投资等创新打法,培育科创项目,成为创新技术孵化中心,在改革生产函数,推动经济提质增效的同时,也不断驱动自身发展。
  
  以科技属性解决发展支撑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仍然是第一生产力,是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客户行为因科技而变,提升金融服务也必须以科技为第一驱动力。金融的科技属性外在表现为金融工具的变化和延伸,其深层逻辑则在于通过科技手段将金融服务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金融业改变传统科技服从于银行业务和流程的定位,以金融科技思维重新武装和再造,使金融科技本身成为产品和服务,成为价值创造活动。金融科技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业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难题,信息处理效率大幅提升。一切资产的交易、支付、转移、结算都可以通过信息运算进行市场定价和风险管理,因此,金融机构将成为社会主要的资源交易、定价和配置中心。可以通过调剂资金余缺、引导收入分配、反哺实体经济等手段实现资金资源的“损有余、补不足”,补齐发展短板,实现经济均衡发展。
  
  以普惠属性解决发展定位问题

  
  信息社会是万物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社会,在资产即信息、信息即数据、数据即价值的数字经济时代,得数据者得天下。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普及,金融场景向纵深发展,金融业首次拥有了全域视界,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普及化、个性化和专属化服务,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和均等,普惠属性成为中国特色金融的显著标志。金融业打破传统“二八定律”,由为少数人服务向为普罗大众服务转变,由“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金融红利,提升金融可得性,为消除金融排斥,服务改善社会民生贡献力量。在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下,金融边界不断延伸拓展,跨界跨业融入百行千业,业务触达万户千家,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以共享属性解决发展方法问题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探索实践,让我们深切认识到,金融本源和初心的回归之路,绝非金融机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所能成就,未来的组织和个人都是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节点,联网才能整合资源、携手并进,断网就会孤掌难鸣、事倍功半。我们要勇于打破边界,消除阻隔,以共享经济、平台打法、场景思维推进金融发展,让金融无影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地渗入社会各领域,金融属性不断下沉、社会属性不断上升,与各行各业一起共建“边界开放、彼此加持、互动生长、共创价值”的命运共同体。
  
  以平台属性解决发展模式问题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突破传统金融范式,以“跳出金融做金融”的胸怀,由“从动式”服务转变为“能动式”融合,其背后是互联网思维的平台化经营发展模式。中国特色金融通过打造平台经营发展模式,建生态、搭场景、聚流量,以平台接入打通应用场景实现互联互通,使金融服务突破时空限制,拓展辐射范围,提升供给能力,把客户无缝衔接到各种服务之中,而且通过平台经营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客户极致体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