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扩张致偿付能力吃紧 险企增募资金超过225亿

时间:2010/10/2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毕安生
  10月13日,中国保监会批准正德人寿募集不超过2.5亿元的10期次级定期债务,至此,今年国内保险公司增资、募资总额已经突破225亿元。保监会今年已批准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多家公司募集次级债务的申请,募债总额达到140亿元;另外,还有多家保险公司获准增加资本金,增资金额总计已达88亿元。

  快速扩张引爆增资需求

  日前,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全行业还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公司对资本的依赖性较强。部分保险公司由于保费高速增长,如果资本金补充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问题。

  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越快,增资、募资的需求就越大。据中国保监会统计,今年1至8月,泰康人寿实现保费收入632亿元,同比增长48%;太平人寿实现保费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62%;平安财险实现保费收入397亿元,同比增长59%。

  从实际增资金额上,动作最大要数平安财险。 7月30日,保监会同意平安产险增资60亿元的申请,增资后该公司总资本金将达到120亿元。这也被业界视作中国平安对财险公司高增长成绩的肯定。

  虽然发债募资实际效果不如股东增资那么直接,保险公司仍将发债作为化解快速发展“后遗症”的另一条出路。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成为最大的发债户,将募集40亿元次级债。

  据了解,如果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那么将面临保监会严格的监管措施,包括限制业务范围和规模、限制分支机构设立、限制股东分红和降低高管薪酬、责令限时整改等刚性约束。

  产险公司偿付能力好转

  偿付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家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

  根据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可分为3类: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至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

  据中国保监会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全国仍有9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以下。其中,商业性财产保险公司占据5席,比去年同期减少2家,有3家已经找到比较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产险公司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调整结构、加大分保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积极改善偿付能力状况;另一方面,积极寻找战略投资者,提升公司资本金实力。如大众保险成功引进实力雄厚的上海国际集团之后,资本金实力快速提升,偿付能力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充足要求。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剩余几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产险公司中,也存在不少“老大难”。其中,既有昔日保费扩张的急行军,如今却连年负增长、目前亏损金额已经高达200多亿元的大型财险公司;也有最早一批成立且有新股东携带雄心壮志加入,但眼下却面临资金迟迟不到位的尴尬的全国性财险公司。

  风险管控能力亟待加强

  当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时,通过注入资本金可以解决,但这种简单的方式治标不治本,更何况股东方的资金都是有限的。

  金盛人寿CEO马哲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论保险公司的股东拥有多雄厚的资金,一旦风险管控能力不到位,都将是对偿付能力造成重大威胁。就好比一架发动机不好的飞机,无论它最终能够飞得多高,但都将面临很高的事故风险概率。 ”

  从实际效果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实施一些减低风险的技术操作,来帮助降低对偿付能力的要求。例如,保险公司降低自留保费比例,通过购买更高的再保险额度,降低对资本金的要求等。

  一些外部事件,比如地震、风暴等极端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也都会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造成影响。不过,只要风险管控能力足够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这些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刊顾问、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教授认为,保险公司通过增加资本金来解决偿付能力的问题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当保险公司内控管理能力大幅改善、业务结构充分调整、投资能力明显提升、各部门形成共同的经营危机意识时,偿付能力问题才能获得根本改变。否则,增资后不久,经营不善的问题依然会令保险公司再度陷入偿付能力危机。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