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人身险“回归”保障支招 转变激励方式势在必行

时间:2010/12/22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崔启斌

  在即将过去的2010年,回归保障无疑是保险行业的头等大事。在监管机构的引导下,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响应。然而,一年快过去了,尽管各家公司在产品开发等方面做出了调整,然而真正的回归之路依然漫长。到底如何看待商业保险的“回归”之路,商业保险又该如何“回归”保障?

  为此,北京商报发起主办了“人身险如何‘回归’保障”论坛,邀请了业界专家、保险公司和客户代表共同对这一话题进行研讨。

  产品销售“回归”保障是关键

  回归并非回归纯保障,而应加大保障型产品的销售。理财型保险出现本没错,销售给不适合的人群即为错。产品没有偏离轨道,而销售却偏离了轨道。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在论坛上介绍,保障性本来就是保险产品的基本属性,如果谈保险本身回归保障并不科学,保险的理财投资功能的出现自有其道理。

  据介绍,在1999年前,寿险基本上都是保障性较强的传统型保险,精算有一个预定利率来收取保费,到约定年限给多少钱,但这样的产品并不能解决通胀因素。庹国柱解释,因为这个预定利率是不变的,但银行利率可以随经济环境调整,如果预定利率长期高于银行利率,公司将产生利差损,反之,客户却投保不划算产生不满情绪,这才有了后来随利率等变化的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他认为,从纯传统型的产品,到分红险、投连险并没有背离保障,为了防止利率、股市、CPI等的波动导致客户损失也是一种保障。

  在目前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都有权开发和销售各类保险产品。庹国柱认为,只要开发符合本公司经营战略的产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适合的消费者就可以了,同一款产品很难评判好与坏,很可能今年收益低而明年的收益就增加了,所以一定要把这些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交待给客户,以避免误导之嫌。

  目前绝大多数消费者缺失保障或保障不全,因此恒安标准人寿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凃开元认为,如果保险公司只将回归停留在产品开发阶段,而不在产品销售上进行改进,误导之风仍然不会解决。“目前还应该加强保障性产品的销售,让更多人完善保障才能真正体现保险的根本特性。”

  转变激励方式势在必行

  行业以保费论英雄,保费多少成为公司强弱、营销员优劣的主要指标,转变激励方式势在必行。

  在论坛上,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和专家均表示,保险行业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保费收入。但是,在现实中更多的保险公司将“做强做大”演绎为保费规模在行业的排名,规模靠前者就是大公司。因此,在保险营销过程中,就出现什么样的产品保费多、什么样的产品提成高就成为销售人员发力的目标。一位保险客户指出,这完全背离了销售人员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承诺。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