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更好发挥金融普惠价值

时间:2022/7/4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作者:方磊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普惠金融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差异化监管以及财税政策,不断强化正面引导和约束,激励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金融正在越来越发挥它重要的普惠价值。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保持较快增速,普惠金融贷款涉及助学、创业担保、农户生产经营等方面。截至2021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6.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2%;全年增加5.02万亿元,同比多增7819亿元。
  
  当前,我国的普惠金融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传统银行保险机构已经是中国普惠性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系统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普惠性金融发展趋势的主导;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动实施普惠金融服务策略;四是监管在推动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更加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
  
  那么金融机构应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普惠价值呢?
  
  第一,要根据实际大中小金融机构的不同市场格局与定位,构建并完善多层次普惠金融市场体系。尽管我国传统银行保险机构是中国普惠性金融发展的核心力量,但实践表明,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性金融组织,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政策性金融还是商业性金融,或是其他类金融机构,都应该有整体意识、全局眼光,要有协作共进的共识,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确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
  
  第二,在数字经济中要努力使金融科技普及化,缩小普惠金融数字鸿沟,提供更趋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服务,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和普及效能。同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小微融资担保的支持力度,完善小微融资担保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对小微融资担保的奖补机制,减少对小微企业增信条件的限制。
  
  第三,金融机构要追求长远发展,注重商业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发挥普惠功效必须要有内生驱动力。金融机构在发行普惠金融贷款时既要计算有形收益,又要核算无形收益,以及改善企业形象而产生的附加价值。要注意成本控制,要把普惠金融当成一项长期性事务来做好。同时,还要坚决防止出现“过度金融化”,应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准确计算并确定其金融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决不能追求“面子工程”。
  
  第四,在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应积极寻求合作,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更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要构建一个具有多元性、创新性和竞争性的市场,推动普惠金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 金融机构应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底线,加强风险管理,注意风险防控。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全面收集客户信息,优化风控模型,利用积累的真实详尽的客户数据资源精准捕捉客户风险变化,从而对客户贷款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普惠金融风险延期释放。
  
  我们相信,当金融的普惠价值越来越大的时候,经济也将得到更加稳固与健康的发展。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