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模糊的变清晰,让误解的变理解

时间:2013/1/11     来源:中国保险网     作者:黄明明
  2012年是保险微电影收获颇丰的一年。

  日前,新华保险在各大视频网站推出以真实案例为原型改编的理赔微电影——《争分夺秒》,这是国内第一部由险企原创的保险理赔微电影。该片从一个理赔新人成长的历程展现了理赔的价值,片中巧妙穿插了3G移动理赔、重大出险事故应急响应机制、理赔公益关怀等新华保险特色理赔服务项目,用故事的方式融入和凸显保险保障功能。该片在网络上获得了巨大反响。

  在2012年,保险业在微电影领域还有一个大动作。从2012年6月开始,大连保监局联合大连广播电视台、天健网启动首届大连“保险杯”城市文化微电影艺术节,借助微电影这种新兴艺术形式,聚焦保险文化,展现保险精髓,积极向公众传递保险行业的真善美。

  此外,由人保财险电话车险一线员工亲自参演的职场励志微电影《微笑无敌》,近期在各大视频网站引起强烈反响。该片讲述了人保电话车险的一名普通客服人员,从刚走出校园到经过激烈的竞争,从一名职场菜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保电话车险客服员工的故事。

  还有一部反映保险从业人员生存状况的微电影《这就是我》,近期也在某视频网上播放。这部电影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300万保险从业人员的状况。

  从理赔服务、车险电销,到行业形象、从业人员生存状况,这些微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全面呈现了当下保险业的真容。而从网络反响来看,这些微电影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争分夺秒》首映当天点击量即超过75万次,微博转发6700频次;大连微电影艺术节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踊跃参与,共吸引了51支团队参与,创作了122部剧本和作品;《微笑无敌》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累计网络点击播放量已过百万次;就算《这就是我》这部制作远远够不上精良的作品,在不到半个月里也获得了近20万次的点击量。

  微电影在2012年爆炸式增长,与微博、微信并驾齐驱,成为品牌文化传播的最新渠道。相比之下,微电影对品牌的短期提升有巨大效应。对保险业而言,微电影不仅展示了保险人的真实生活,更借此载体传递了保险业的正能量。

  “传播理赔知识、提升消费者保险保障意识和行业整体形象,是每一家险企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表示,理赔作为保险功用的核心体现,一直为广大保险消费者所关注。但作为一种特殊服务,保险理赔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又是陌生而模糊的。利用微电影这种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保险公司和消费者的距离,生动展现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理念,让模糊的变清晰,让误解的变理解,对于企业形象、行业形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保险微电影成为保险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保险行业发展中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上需要破解的难题,理赔难、销售误导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加强保险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治本之策。”对此,大连保监局局长朱进元如是说。

  此外,保险微电影也给了保险企业在宣传上一个全新的选择。与动辄数百万元的电视广告费用、影视植入广告费用相比,微电影的成本非常低廉,却收效显著,性价比颇高。

  微电影是电影的延伸。近些年,在一些热映的东西方电影中,早已不乏保险业的身影。如讲述文学大师卡夫卡从事保险职业的电影《卡夫卡》,如讲述保险公司打击诈骗调查员的电影《记忆碎片》,如讲述保险公司理赔调查员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都不同程度给了保险惊鸿一瞥。

  但是电影艺术关注的是人的生存,多是将保险作为其故事的一个元素,或者将骗保犯罪情节作为一个桥段,对保险的体现并不完全,更遑论保险行业形象与保险文化。与电影相比,微电影能更好、更全面、更自由地从正面体现保险人的工作、生活状态,进而树立保险行业形象,传播保险行业文化。

  见微知著。保险微电影,让我们见微知保险。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