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文化: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

时间:2010/5/28     来源:中国保险报     作者:高鸿
  保险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保险行业文化作为支撑。近年来,保险行业的文化建设与创新,逐步引起专家重视。有的专家提出,保险行业文化的内核包括仁(仁爱)、信(诚信)、和(和谐)等;还有人认为,保险行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慈善。

  笔者对文化问题虽感兴趣,但研究不深,对保险行业文化更是缺乏研究,在此只想略抒愚见,引起专家讨论。

  笔者以为,文化应当是一种价值观,是人们的价值追求。保险行业文化,应当是大多数保险从业人员认同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体现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我们研究保险行业文化,应当区分应然与实然两种状态。保险行业文化的应然状态,是人们倡导、希望形成的保险行业文化,也就是人们认为保险行业文化应当是什么样的状态,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仁、信、和、善等,其实都是保险行业文化的应然状态。我们提出仁、信、和、善等保险行业文化,并不意味着仁、信、和、善等已是保险从业人员普遍的价值追求,保险业的现状已经体现为仁、信、和、善。

  由于保险行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保险行业文化的实际状况,我们称之为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

  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总会有差距,同样,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也会有差距。所以我们有必要再研究一下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比较一下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有多大差距,研究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应然状态。

  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就是保险行业目前实际存在的现象所体现的文化,是当前大多数保险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笔者才疏学浅,难以从理论上全面归纳、概括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只能列举一些现象,求教于专家。比如,片面追求保费收入、注重市场份额、以保费规模论英雄,就是目前保险业普遍存在的价值追求,笔者不知道能否将其说成是一种文化。又如,保险业的从业人员,从高级管理人员到营销员,“跳槽”频繁,也就是流动较快。而流动的动机主要又是职务的晋升和薪酬的提高,这是否说明保险业实际存在浮躁心态呢?再如,通过保险中介套取费用,用于支付高手续费或回扣等违规行为相当普遍,以至于一些保监局提出“费用监管”的概念,这是否说明保险业存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文化。或者至少说明在保险业尚未形成合规文化呢?再如,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经过整治,虽得到遏制,但仍然存在,这是否说明保险业离诚信文化相去甚远呢?

  总之,笔者以为保险行业文化的现状与仁、信、和、善等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所以要求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包括缩小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别,这是应然状态。但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是,城乡人均收入的差别扩大了,这是实然状态。为此,国家采取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目的是实现缩小城乡差别的应然状态。同样道理,我们提出仁、信、和、善等保险行业文化的应然状态,只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如果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不会改变,应然状态也不会实现。

  所以,我们应该研究保险行业文化的实然状态,分析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从体制、机制上采取措施,逐步走向应然状态,最终实现应然状态。
【新疆保险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产生风险自担,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